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中山中学 >> 德育之窗 >> 工作动态 >> 正文
禁毒教育
【发布日期:2018-09-05】 【来源:】 【阅读:次】

禁毒教育

毒品是什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常见的毒品 

1、鸦片

罂粟果实中流出的乳液经干燥凝结而成。生鸦片经过烧煮和发酵,可制成精制鸦片,吸食者初吸时会感到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多次吸食就会上瘾。

2、吗啡

从鸦片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物碱,为无色或白色结晶粉末状,具有镇痛、催眠、止咳、止泻等作用,吸食后会产生欣快感,比鸦片容易成瘾。

3、海洛因

俗称“白粉”,由吗啡和醋酸酐反应而制成的,镇痛作用是吗啡的4—8倍,成瘾快,极难戒断。

4、大麻

大麻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麻醉作用,吸食后产生欣快感,有时会出现幻觉和妄想,长期吸食会引起精神障碍、思维迟钝,并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

5、杜冷丁

即盐酸哌替啶,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麻醉作用较小。

6、可卡因

是从古柯叶中提取的一种白色晶状的生物碱,是强效的中枢神经兴奋剂和局部麻醉剂。

毒品的危害

一、危害身心


(1)身体依赖性

毒品作用于人体,一旦停掉药物,生理功能就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反应,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用药者为了避免戒断反应,就必须定时用药,并且不断加大剂量,使吸毒者终日离不开毒品。


(2)精神依赖性

毒品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神经系统,使吸毒者出现一种渴求用药的强烈欲望,驱使吸毒者不顾一切地寻求和使用毒品。

 

(3)毒品危害人体的机理

人在吸食后,逐渐形成在毒品作用下的平衡状态,一旦停用就会出现不安、焦虑、忽冷忽热、起鸡皮疙瘩、流泪、流涕、出汗、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种戒断反应的痛苦,反过来又促使吸毒者为避免这种痛苦而千方百计地维持吸毒状态。

 

(4)影响寿命

据国外有关部门统计,吸毒者多数短命,一般寿命不超过四十岁。

 

(5)助长传染病

吸毒不仅损害本人健康,还会造成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性病的传播等公共卫生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

二、危害家庭与社会


(1)对家庭的危害: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无论用什么方式吸毒,对人体的身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上瘾原因


吸毒成瘾是毒品与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精神依赖:

毒品有个共同的特性,就是进入人体后作用于人的脑内和学习记忆有关的精神系统,逐渐产生精神依赖(心瘾),进而形成追求使用该药物的行为。

身体依赖:

毒品进入人体后,破坏人体正常的平衡,产生在毒品作用下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止吸毒,就会感到不适。只有不断地吸入更大剂量的毒品,才能保持新的平衡。


为什么明知有害依旧有人吸毒




1.好奇心理

通过国内外学者对吸毒者的吸毒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毒品的滥用和戒断与其心理状况有很大关系。其中三分之二的吸毒者首次吸毒原因是因为“好奇心理”。

2. 新型毒品具有欺骗性

除了常见毒品外,新型毒品种类在不断增加,有的改变包装、外形等,极具欺骗性和诱惑性。对此警方再三提醒,不要随便吃来路不明的零食、茶等,以防被不法分子毒害。

如何抵制毒品的诱惑?

1.接受毒品基本知识和禁毒法律法规教育,了解毒品的危害,懂得“吸毒一口,掉入虎口”的道理。

2.培养健全人格,发展广泛兴趣。吸毒是一种违反和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在它产生之前,一般经历了一个心理危机的过程。所以,增强自身的心理耐受性和适应性,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从而提高自我行为调节能力。

3.克制盲目的好奇心理和侥幸心理。不要因为好奇而以身试毒,不要相信“毒品吸一次两次不会上瘾”的话;

4. 慎重交友,离毒品。如发现亲朋好友中有吸、贩毒行为的人,一要劝阻,二要远离,三要报告公安机关。